本班為政史地組合,班級成員復雜,40%的學生為藝體類,還有不少心理抑郁傾向的學生,因此,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,本人特別關注班級問題學生的溝通交流,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,了解學生的情感需求,以生為本,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。 一、學生不良行為問題產生原因分析 本班問題學生的產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。 (一)家庭環境欠佳,教育方法不當 一方面,在家庭教育中,父母對獨生子女過分溺愛,期望值過高,只關心學習成績的高低,不關心學生品行發展的好壞;另一方面,家庭不和睦,單親家庭、隔代教育,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父等,使這些家庭中的孩子缺少穩定和安全感,缺乏父母的關愛和正常的家庭教育。 (二)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 現實社會中還存在一些不良思潮和風氣,一部分處于成長中的高中學生,因判斷、控制能力有限,容易受到社會陰暗面的影響。 (三)學生自身存在“心理問題” 一些問題學生怕苦怕累,厭學貪玩,意志薄弱,缺乏責任感。由于經常受家長、老師的批評和同學們的嘲笑,他們內心壓抑、自卑,不愿與別人溝通交流,自我封閉、孤獨,對老師和同學也存有戒心或敵意,常以回避、懷疑或粗暴的態度對待,更是對老師和同學的關心、幫助敬而遠之,表現為冷漠,在做錯事后,還存有“僥幸蒙混過關”的心理,說謊或強詞奪理,對老師和家長的批評過度焦慮和沖動,易產生對立情緒,顯得蠻橫、固執等。 二、不良行為問題學生的教育轉化 不良行為問題學生的教育轉化是指改變學生的不良行為,使其向好的方向轉化的過程。他們并不是“壞”學生,雖然犯有過錯,但完全可以教育轉化。 (一)教師要轉變觀念,提高認識 素質教育強調要面向全體學生,要求學校給每個學生發展的機會。對此,教師要不斷學習,更新觀念。一方面,要以育人為本,平等寬容、公平公正地對待學生,處理班級中問題;另一方面,要樹立培養優等生和教育轉化不良行為問題學生同等重要的思想,把他們的教育轉化當作班級工作的重點來抓,促進良好班風、學風形成。 (二)在班級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要正確對待不良行為問題學生,分析問題產生原因和學生性格特點,經常找其談心,讓他們說出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麻煩、苦惱及害怕出現的問題,進而找準問題的癥結,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導,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。另外,教師還要在班級中倡導師生之間、同學之間要平等相待、相互尊重和幫助,并動員班級同學對問題學生伸出友愛之手,讓其感受到集體的溫暖,消除戒心和疑慮,對同學和老師產生親切和信任感。這樣做,他們會喜歡上這個班級、老師、同學,融入到班集體中,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問題得以改善和糾正。 (三)師生結對幫扶 不良行為問題學生自身存在“心理障礙”,教師必須想方設法消除和他們的對立情緒,拉近師生間的距離。一是采取班主任、課任教師、優秀學生三對一進行幫扶,在班級中對他們實行座位安排、課堂提問、課后輔導作業優先;二是進行學習方法指導,糾正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,營造輕松、愉快的學習氛圍,使他們感受到來自老師、同學的關心、愛護和幫助??偠灾?,教師要用真心和愛心喚醒學生的改過之心,消除行為后進生的戒備心理,使他們樂于接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,從而受益。 (四)教育轉化循序漸進 問題學生自尊心敏感而脆弱,具有改正自己不良行為的強烈愿望,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表揚,但又擔心老師和同學瞧不起自己。為此,教師在遇到問題、處理問題時切忌簡單粗暴,傷害學生自尊心,而應因人而宜,提出合理要求,制定適當目標,達到后及時給予表揚、鼓勵,再逐步提高要求,循序漸進,使良好習慣得以鞏固和發展。 (五)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,對學生進行多元綜合評價 教師要善于發現問題學生身上的長處和閃光點,如課堂上正確回答問題,認真完成了作業,思想品德、學習態度、行為習慣比以前有了改進,哪怕是微小的進步,都要給予表揚和鼓勵,并在學期和學年學生評價中,對他們進行多元綜合評價,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,激發他們改正自己缺點的熱情,增強其自信心,從而轉化學生的不良行為問題。 (六)重視家校聯系 召開家長會,培訓家長教育管理學生和與學生溝通的技巧,提醒家長注意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;班主任、課任老師要定期家訪,匯報問題學生取得的進步;班級中要建立家長校訊通、家長QQ群、微信群,即時與家長溝通聯系,了解、掌握問題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為表現,尤其是在節假日、寒暑假重點時段進行動態管理,爭取到家長的配合,共同進行教育引導。 總之,不良行為問題學生的教育轉化工作是一項長期、艱巨、復雜的系統教育工程,需要學校、家庭和社會的密切配合。教師要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德、工作作風和人格魅力來教育、影響和感染學生,并傾注感情,奉獻愛心,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,做到防微杜漸,標本兼治,持之以恒。這樣,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轉化效果。 |